2025/07/08
【七月展览 + 艺术活动】盛夏艺术季,在光影和线条中,细腻感知身体与空间的共振(持续更新)
来源:https://ztylez.com/art/exhibition/2025/07/08/313362/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七月,当香港的热浪让人几乎无法呼吸时,艺术空间成为了城市中最舒适的避暑胜地。多个特色展览在这个月份轮番登场,既有首度亮相的国际艺术家,也有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既可探索身体与存在的深邃命题,也能游历跨越千年的美学天地。
这个夏天,就让我们在光线、色彩和线条之间,感受艺术的抚慰与清凉,在感官体验中重新连结自我,遇见那些穿越时空的灵魂迴响。


以独特黑色幽默着称的西班牙艺术家 Joan Cornellà,总通过讽刺手法反映当代问题和人类行为,备受瞩目和热爱。今个夏日他再度回归香港,将在中环艺穗会举办个人展览,更是首次在香港展出超过 100 幅纸本作品!
展览将展出 Joan Cornellà 的经典纸本作品,还推出了全新限量版模型与印刷作品。每幅作品,都如同一面映照社会的镜子,以看似天真的笔触揭示人性深处的荒谬与黑暗,为观众带来一场既惊喜又深刻的视觉体验。

「Joan Cornellà 香港个人作品展 2025」日期:2025 年 7 月 11 日 – 7 月 27 日时间:12:00 – 20:00(最后一日 27/7 会开放至 17:00)地址:艺穗会|中环下亚厘毕道 2 号票价:港币 50 元 (通过扑飞网上购票)


年轻艺术家 Lingmuki 的首个个人展览「远行如溯 Distance to Origin」,在香港壮丽的大自然风景中,感受这片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美妙魅力,享受心灵的洗涤与放鬆,而 Lingmuki 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内省情感交织,邀请观众探索自我与根源的深层对话。
受北岛文学作品所启发:「如果说远离和回归是一条路的两端,走得越远,往往离童年越近。这最初的动力,推动我走向天涯海角。」从而引伸出「远行如溯」其诗意主题为核心,展现 Lingmuki 对旅途与记忆的深刻诠释。作品融入了各种动态线条与抽象意象,分为「油画山水系列」、「Little Muki 系列」,虽然两者在主题与风格上看似截然不同,但同是象征生命中回溯的轨迹,令人彷佛置身梦幻场景。作为首展,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展现其早期创作的实验性,更透露出对文化根源的致敬,让大众一同感受艺术与心灵的共鸣。
日期:2025 年 7 月 5 – 25日时间:每週三至週日|12:00 – 7:00pm地址:13a New Street Art Gallery|香港上环新街 13 号 A 地下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 至 1970 年代」特别展览宛如一场文化时光机,将带领观众重返广东百年艺术变迁,展现从传统到现代的缤纷交融,并以独特的视角,为这段历史赋予新生命。
展览聚焦广东地区自 1900 年至 1970 年代的艺术与视觉文化,呈现从传统绘画到现代设计的演进。展品包括充满时代气息的海报、摄影及装置艺术等,犹如一幅幅活化的历史画卷,诉说广东的摩登故事;还有精心策划的互动体验 —— 由戴光郁构思的参与式行为与装置作品《如此江山》,由逾二百位艺术家与艺术系学生携手合作,重绘傅抱石与广东画家关山月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1959),经各自重绘原作的不同部分再重新拼合,在临摹与演绎之间,创作出既呼应原作却又充满当代风貌的全新作品,见证二十世纪广东艺术的全国性崛起,即日起至 8 月 10 日在二楼焦点空间呈现,让观众亲身感受那段激荡岁月的艺术脉动。
日期:2025 年 6 月 28 日 – 10 月 5 日(星期日)地址:M+ 地下大堂展厅、二楼焦点空间


从繁忙的城市喧嚣到内心的宁静回归,拥有多米尼加血统的加拿大艺术家 Freddy Carrasco 的香港首展「Return to Nothing」,源于他在香港 SIDE SPACE 驻留四个月的心灵探索 —— 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及空间设计,呈现了他在香港四个月驻地创作的全新作品。从东京六年生活的反思到香港的灵性旅程,Freddy Carrasco 以艺术叩问人性共通之处,创作根植于对城市、文化和宗教的反思,并以细腻的情感触及人类对联结与超越的渴望。
展览穿越画廊相连空间,呈现从内心纠结到超越的旅程。开篇的黑红调与笼状格子营造压迫感,延续其2024 年「The Father」黑巨石的阴郁气息。作品如「Leave Nothing」以烧木与亚麻致敬逐渐消失的竹棚架,隐喻着城市的变迁与消逝;抽象画作与烧木雕塑象征自我净化,渐进蜕变为展翅形态,融合基督教与佛教意象;终章的画作「Mother」以柔白与模糊红交织,象征母爱与启迪,红色从力量转化为温暖,引领观者进入灵性新阶段,邀请大家开启内心深层对话。这不仅是 Carrasco 对个人灵魂的救赎,更是对生命循环与重生的深刻冥想。
日期:2025 年 7 月 5 日 – 8 月 2 日地址:WKM Gallery |20/F, 科达设计中心 62 黄竹坑道, 黄竹坑


圣玛加利大堂百周年纪念音乐剧场《百年人海》,由刘松仁领衔,汇聚神父、修女与新世代教友的创作,犹如一场穿越时空的灵魂之旅,纪念大堂自 1925 年 1 月 25 日建堂以来百年的信仰与社区故事。
《百年人海》以动人旋律与剧场表演,串联百年历史的点滴,从早年传教的艰辛到今日社区的和谐共生。舞台或将重现当年场景,搭配震撼的声光效果,带领观众沉浸于信仰与人性的交织。作为庆典核心,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盛宴,更是一场集体回顾与感恩的仪式,定能触动每位观众的心弦。

圣玛加利大堂 100 周年呈献《百年人海》音乐剧场日期:2025 年 7 月 17 及 18 日(星期四、五)地点:香港大会堂低座地下音乐厅时间:晚上 7 时 30 分- 105 分钟 (没有中场休息)票价:$480、$380、$280、180|全日制学生、长者(65 岁以上)可享半价优惠(门票现已发售art-mate https://www.art-mate.net/doc/84051)


由香港策展人李安琪精心策划的「万象入身」,汇聚了九位与亚洲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家作品。
展览特别亮点包括菲律宾艺术家妮可・柯森首度在港亮相的《双重门》系列,她以身体驱动画布,将集装箱货柜门转化为深沉的印记;彭可的《再次出发》则将都市碎片 —— 如落入混凝土缝隙的秋叶 —— 变身绚丽彩绘玻璃,赋予冰冷城市难以察觉的温情。已故艺术家陈福善的泼墨人物轮廓、叶世强的漂流白帆、巴尔提・卡尔的明点作品,以及工藤哲巳的「笼子」系列微型剧场等,共同交织成关于身份、记忆与存在的多重叙事。

日期:2025 年 7 月 10 日 – 8 月 30 日时间:每週二至週六|上午 11 时至下午 7 时地址:豪瑟沃斯香港|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 8 号地面首层


已故美国艺术大师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的作品首次以个展形式登陆大中华地区。莱曼以白色颜料及其多种衍变创作而出的绘画闻名,这场「微型回顾展」囊括了他从 1960 年代早期至 2000 年代初的代表作品。展览呈现了莱曼如何摒弃具象及抽象意象,转而聚焦于颜料与底层介面接触的物理创作行为,其中展出的《疯狂》系列以浓重丰厚的笔触,与后期如《神秘阴影的绘画》中均匀施加的「温莎白」形成鲜明对比;《联结》则呈现了莱曼对艺术品与悬挂表面关係的独特思考。
虽然展期已经过半,但这场让人深入了解白色绘画无限变奏的展览,仍绝对值得在七月密切关注。
日期:2025 年 5 月 28 日 – 8 月 1 日地点:David Zwirner|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 80 号 H Queen’s 5 – 6 楼)


日本摄影师及视觉艺术家尾原深水将在香港 PMQ 举办首次海外个展「aida or wabi/间、或侘之美」。常驻于长野与东京的尾原深水,以干净洗练的美学风格闻名,他在过去的商业生涯中培养出敏锐的视觉叙事能力,曾效力于无印良品(MUJI)摄影部门,深受极简主义影响。
此次展览将延续他 2021 年「Past Light」展对时间短暂与光痕的探索,进一步捕捉「存在的无之美」—— 那些难以察觉的气息、空气感和感官的余白,让静默本身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日期:2025 年 7 月 6 日 – 7 月 27 日地点:Gallery tete|香港中环鸭巴甸街 35 号 PMQ S602 室


提到敦煌,自然就会联想起石窟。想一睹石窟的美,现在由少雪斋与香港大学图书馆合办的「梦幻敦煌:重现敦煌大美之境」展览便可看到,也是敦煌研究院首次与香港高等学府及民办机构合作的大型项目。
展览通过六大主题展区展出 78 件/套具代表性的敦煌艺术品,最大亮点是 1:1 精准复製的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这个占地约 25 平方米、高近 5 米的洞窟,四面墙身及藻井(窟顶)均有唐代壁画设计,并包括七具各具特色的彩塑造像,完整还原了敦煌石窟的庄严佛境;展览三楼区域以数位艺术方式沉浸呈现敦煌佛教艺术风格,设有 10 个莫高窟独特藻井图案灯箱挂在天花板,观众可躺下仰望欣赏。

日期:2025 年 6 月 7 日 – 9 月 7 日地点: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薄扶林路香港大学图书馆 1 至 3 楼(展览免费开放)
0.2147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