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奈良美智 VS 毕加索!其中一幅更以 1.97 亿成交创秋拍巅峰,来解构 4 幅天价巨作的价值所在
来源:https://ztylez.com/art/auction/2025/09/29/332454/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每年的香港秋拍,都是众多藏家的焦点所在。今年,富艺斯、佳士得与苏富比三大拍卖行如同精心编排的艺术大戏,主演阵容囊括当代艺术巨擘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与现代艺术泰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上演了一场令藏家热血沸腾的拍卖盛宴 —— 当富艺斯(Phillips)的《粉红》遇上佳士得(Christie’s)的《女子半身像》,再与苏富比(Sotheby’s)的《等不及夜幕降临》及《男子半身像》隔空对话,一场跨越东西方、横跨近百年艺术史的「巨作对决」已然成形。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艺术角力中,三大拍卖行各自亮出镇场之宝,不仅创下惊人成交价,更揭示了当代艺术收藏趋势与市场动向。四幅最终以天价成交的作品,不只是拍卖纪录的堆砌,更像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个重要座标,标记着艺术家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以及全球收藏界的品味变迁。当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动辄过亿的艺术品,究竟价值何在?


富艺斯以一幅首现拍场的奈良美智《粉红》作为进驻亚洲十週年的压轴之作,最终以高达 5,664.5 万港元(约 725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远超估价上限。创作于 2000 年的《粉红》,描绘一位眼神复杂的蓝衣女孩,乍看简约,实则层次丰富。这一年正是奈良结束在德国 12 年旅居生活,重返日本的重要转折点,也是艺术家创作生涯从「地下」走向「主流」的关键时刻。在他当年创作的 33 幅画作中,仅有11幅采用这种「半身肖像」构图,而《粉红》更是艺术家至今仅有的四幅同名作品之首。
作品中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是奈良精湛的压克力技法,层层迭加的颜料如同情感的累积。画中女孩平静中带着忧郁的眼神,既是艺术家自身心境的投射,也是许多成长于战后日本「独留儿童」(Latchkey Kids)一代的共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奈良在 2000 年的作品中逐渐放弃了早期作品中常见的强烈叛逆色彩与攻击性姿态,转向更加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格上的转变在《粉红》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收藏家们竞相争夺这件作品,不仅是因为其罕见的市场价值,更因为它代表了艺术家风格演变的关键节点。


佳士得以毕加索 1944 年的《女子半身像》领衔,这幅描绘艺术家缪思朵拉・玛尔的作品以创纪录的 1.97 亿港元(约 2,500 万美元)成交,创下亚洲拍卖的最高成交价之一,成为今季拍卖会当之无愧的皇冠明珠。这幅作品创作于德国占领巴黎的尾声,是毕加索二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战争的阴影下,画中人物深邃的眼眸流露出忧虑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如同整个欧洲在战火中的缩影。
作品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创作背景,更在于朵拉・玛尔在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这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师不仅是毕加索的情人,更是激发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女子半身像》的构图借鉴了古典肖像的庄重与超现实主义的变形手法,画面中扭曲的面部特征既呈现了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在私人收藏家手中沉寂超过 25 年后,这幅作品再度亮相,引发全球藏家的热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毕加索战时作品的极高评价。


苏富比的压轴之作是奈良美智 2012 年创作的《等不及夜幕降临》,以 7,200 万港元(约 920 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成为奈良美智作品的拍卖新纪录。这幅描绘头上长着小尖角、露出獠牙的「夜之子」形象的作品,尺幅庞大,是奈良「夜之子」系列中尺幅最大的已知画布作品。相较于富艺斯的《粉红》,《等不及夜幕降临》展现了奈良艺术风格的另一面向 —— 黑暗中的叛逆与超现实。
作品描绘的「夜之子」角色带有明显的吸血鬼元素,暗示着艺术家对黑夜的迷恋与对白昼的疏离。这种对立的二元性是奈良作品的常见主题,反映了他对社会规范与自由意志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等不及夜幕降临》曾在横滨美术馆、伦敦 Diary Art Centre 等多个重要机构展出,并作为奈良首场大型博物馆个展的宣传海报,其代表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场还呈现了毕加索 1969 年创作的《男子半身像》,成交价高达 2,500 万港元(约 320 万美元),以罕见的瓦楞纸板为媒材,展现了毕加索晚年创作的自由不羁与放鬆心态,与佳士得的《女子半身像》形成了有趣的时空对话。


这四幅拍卖巨作的传奇成交不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当代艺术收藏趋势的重要指标 —— 奈良美智作品的持续升温,反映了亚洲藏家对同源文化的认同感与情感连结;而毕加索作品的坚挺行情,则展示了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在全球市场的永恆魅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些天价成交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更是其背后的故事、情感与文化脉络:奈良美智的孤独儿童形象触动了千禧一代的集体记忆;毕加索的战时创作则唤起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思考。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藏家争相竞价,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纯粹的视觉愉悦,成为时代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在这场艺术市场的巅峰对决中,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大师的思想世界,感受艺术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感染力。当拍卖槌落下的那一刻,这些艺术品又将进入新的收藏者手中,继续它们的文化传承之旅,直到下一次重见天日的时刻。
Source @sothebys @christiesasia @phillipsa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