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你的各种情绪都有共鸣?M+ 希克藏品「心灵图景」展览像 EMO 日记,用艺术与你诉说心事
来源:https://ztylez.com/art/exhibition/2025/09/05/329369/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情绪如有雷同,实属共鸣!走进 M+ 希克展厅的瞬间,你会发现「心灵」并非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被艺术家们以色彩、材质、姿态一一捕捉下来的鲜活风景。本年第三回「M+ 希克藏品:心灵图景」展览,如同一把打开中国当代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钥匙,邀请观众以崭新视角探索艺术家们在 199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代这段社会急剧变迁时期的情感历程。有别于以往强调历史脉络的展览,这次策展团队大胆突破,以情感为经纬,编织出一幅细腻多彩的心灵地图,简直是 EMO 手册!

当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经济腾飞与价值观转变相互碰撞之际,艺术家们如何用画笔、镜头和雕塑捕捉那些难以言表的情绪?快乐的表面下是否藏着对消费主义的焦虑?质疑与怀疑如何成为创作的动力?展览汇集三十八位艺术家的作品 —— 从岳敏君的标誌性笑脸、刘韡的抽象城市景观到李杰的日常物件装置,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与时代对话的情感结晶,邀请我们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情感光谱的视觉之旅。


在「甚么是真正的快乐?」展区,俸正杰的《生命如花第 1 号》(上图右)用鲜艳饱和的色彩描绘着一张笑靥如花的面孔,瞬间抓住观众的目光。然而,当你驻足细看,会发现这些笑容背后似乎藏着一丝空洞与茫然。这是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盛行的视觉隐喻 —— 当物质丰富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我们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表达是否也被商品化了?
另一边,余友涵的《毛主席在韶山和农民交谈》(上图左)则以鲜明的波普艺术风格,将革命领袖与商业符号并置,让观众思考理想主义热情与当代消费文化的复杂交织。这些作品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在闪烁的霓虹灯下,我们真的比以前更快乐吗?

「焦虑可转化为创造力吗?」展区呈现了艺术家如何将不安与困惑转化为创意表达。王晋的《叩门》(下图左)和《冰 · 96 中原》(下图右)以冰做媒介的行为艺术,捕捉了 1990 年代中国快速变革中人们的脆弱感与不确定性。

而赵半狄与熊猫的系列作品(下图),则以幽默的方式处理社会转型带来的身份焦虑,他与毛绒熊猫玩偶的对话,既是个人的自嘲,也是对那个时代集体经验的反思。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阚萱的《阚萱 哎!》单频道录像,艺术家反覆喊叫自己的名字,直到声音嘶哑,这种近乎原始的情绪宣洩,直接而有力地表达了面对快速变化世界时的困惑与倔强。这些作品证明,当焦虑被正视而非逃避,它可以成为最具爆发力的创造源泉。


在纷扰的外部世界中,「平静是甚么模样?」展区提供了一片宁静的避风港。邱世华的《无题》和《无题(海)》(上图右)以几乎全白的画面,仅靠微妙的笔触变化创造出如雾如幻的景象,引导观众放慢脚步,进入冥想般的观看体验。陈光武的书法作品(上图左)则将传统文字拆解成纯粹的线条,使文化符号回归本源的形式美。
这些作品展示了另一种面对变革的方式 —— 不是通过激烈表达,而是以内省和沉思达到心灵的安宁。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共鸣力,提醒我们平静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质疑也是一种力量?」展区展示了艺术家如何运用机智和幽默挑战既定秩序。颜磊与洪浩的《1997 年卡塞尔文献展邀请信》(上图左)是一封伪造的国际艺术展邀请函,以诙谐方式揭示全球艺术体系中的不平等权力关係。
刘韡的《紫气 IV 4-8》以迷幻抽象的城市景观,质疑快速城市化背后的真实与虚幻,而他的《别碰!》(上图右)则以可食用牛皮狗咬胶重塑着名建筑,以嘲讽方式挑战文化权威。这些作品提醒我们,质疑不仅是一种批判态度,更是推动创新思考的催化剂,艺术家的犀利视角能够揭示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荒谬之处。



在此部分中,忧伤化作灵感之源。透过艺术家细腻的风格与内敛的表现手法,作品隐隐流 露出哀伤和孤寂之感。它们既源自艺术家的自我观照,也捕捉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让观 众从中窥见生命动人的坚韧之处。

岳敏君的《公元 2000 年》(下图)二十五个人形雕塑用一张张笑靥如花的面孔,瞬间抓住观众的目光。每个雕塑高约一公尺八,全都是黄皮肤、中等身形的男性,面容、姿势和服饰全部都一模一样;国字脸、闭着眼,张开血红色的嘴巴,露齿大笑、笑容非常夸张,但是大笑背后的原因却没有人知道。艺术家运用塑胶彩、聚酯纤维和玻璃纤维等材料製作,并放在全部背对窗户,如同兵马俑一样一行一行整齐排列,再加上那种皮笑肉不笑的诡异表情,令作品的整体气氛充满着压迫感和不安感。

艾未未的装置作品《碎片》(2005 年)(下图)以铁梨木製作,高 4.9 米、长 8.7 米、阔 6.5 米,呈现如「丛林」的形态,由十一棵无根、无叶的粗壮树干组成。靠近观察可见,树干与树枝由古庙樑柱及家具残件拼接而成,榫口与木条固定,旁边摆放中式木桌与木凳,似自然生长其中。作品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树干中的纹路、雕花与磨损痕迹记录岁月痕迹。俯瞰「丛林」,轮廓似中国版图,最高树标记北京位置。艺术家透过传统木工技术,重构文化碎片,探索新旧文化间的对话与可能性。

阳江组合的装置作品《书法花园》(2004年)(下图)以假桃花树、木桥、水墨纸本等元素,重构水墨画中的桃花源景象,挑战书法的高雅与权威形象。木桥下堆满书法纸张,色彩斑斓,墨迹模糊,随桥底的震动如流水般流动,旁边的电视机实时播放纸堆的影像,增添动感。花园内五棵假桃花树分布,树干细长,枝头点缀粉红桃花,营造自然情境;园中还设有白色瀑布山《瀑布》(2003年),以宣纸、蜡和金属支架构成,呈现凝固的冰瀑效果。观众可自由穿梭其中,体验书法与自然的对话,感受反传统的自由精神。

「M+ 希克藏品:心灵图景」展览超越了简单的艺术史叙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的透镜,通过艺术作品探索人性的多元面貌。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更揭示了艺术如何成为记录人类情感体验的强大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是旁观者,更成为情感共鸣的参与者,与远隔时空的艺术家们展开一场心灵对话。

M+ 希克藏品:心灵图景日期:2025 年 8 月 22 日起地点: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 38 号 M+ 二楼希克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