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过度写实,只会流于复製;若过度现代,则可能背离剧本的时代感,不太合理。于是,他们选择「留白」,留出观众的想像空间。「因为公堂本身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年代背景,所以我们不断尝试加入一些跳脱的元素,令其看起来有种跳出、跳入,有时是现代、有时是古代,有时很熟悉、像是见过的,但有时又好像是人们看电视剧、评论那些主角般,尝试去融合不同风格,例如加入中式元素,又同时保留一些写实和不写实的对比。」Jonathan 解释道。 Jonathan 遂以舞台的三场公堂戏作解说:第一场比较对称写实,将原本的古典公堂再现;第二场则像是众人对剧情的评论;第三场则回归严肃,化为最纯粹、认真的对决。 当中的「留白」,成为了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理念。负责布景设计的张正和(Bill)则分享,他们也时时提醒自己,要怎样去抽空、简化,如舞台背景、灯光、服装与道具的简约处理,都是以「少即是多」着手,「例如背幕下方的曲线空位,是刻意留白给灯光发挥、用光影作『补全』。」
Bill 随即表示:「单看《大状王》的物品,可能会觉得巡演很轻易,但其实比较复杂的是运作上,我们需要调试的东西比较多。」Jonathan 亦再次强调,「很多演出为了巡演,都会製作出一个简约版,但我们偏偏不想这样做。因为我们的舞台设计与故事内容紧密相连,我们不希望到了其他场地后,整个效果被打散。」
Bill 也分享在巡演之时,大家都会准备额外的备用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但提到意外,也让 Yan 联想起在北京的一场演出,回忆道:「当清源寺的背景布幕要升起时卡住了,一拉就烂了。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在现场,但大家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我们的製作经理(P.M.)和 Ivan Ho 立刻衝出去救场,灯光调控、导演与演员沟通调整走位,立即寻找解决方案,也确保演出能够继续顺利进行。虽然很惊险,但真的很感动。」 而这种团队精神也延伸到与演员的合作 —— 当不同的 CAST 加入时,例如梁仲恆、袁浩杨、陈书昕等新演员,舞台设计也需要微调,毕竟,大家对剧目和演绎都各有想法。「可以分享一个小秘密,两组演员其实有两套不同的 DSM(Deputy Stage Manager),因此节奏会有所不同。在新的 CAST场上,DSM 的处理方式会根据这组演员的特性去设定,能感受到不同 CAST 的节奏感和演绎方式略有差异,但整体设计不变。」Yan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