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沙漠艺术盛宴!盘点 Coachella 2025 音乐节与 Desert X 的大型亮点装置,尽现地景艺术新视野
来源:https://ztylez.com/art/artnews/2025/04/23/299620/
作者:Louyi Wong
分享:
年度盛事 Coachella 2025 刚刚完美落幕,各单位的精彩演出都成为了全球的焦点,而同场的焦点,当然还有 Coachella 的空间内的三件大型装置,以及国际艺术节 Desert X 2025 在这片广阔的沙漠的精彩作品。
两大艺术盛会以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方式,探索自然与人文的界限,重新定义沙漠景观。Coachella 在 Public Art Company 的 Raffi Lehrer 伙拍艺术总监 Paul Clemente 与 Goldenvoice @goldenvoice,以大型装置艺术辅佐音乐演出,推出三件以时间为题的瞩目创作。
而 Desert X 则透过艺术总监 Neville Wakefield 和联合策展人 Kaitlin Garcia-Maestas 共同策划,带来一共 11 个大型装置艺术,分别来自 Agnes Denes、Sanford Biggers 等全球且重量级艺术家,透过作品探讨荒野、权力、自然、人以及新兴科技等之间的关係和影响,不仅展现了当代艺术的无限可能,更让这片沙漠成为探讨人类、科技与自然关係的重要平台。
两大展览的艺术装置不仅丰富了科切拉谷的视觉景观,更深入探讨了人类、科技与自然的复杂关係。一起来看看这十四件令人一见难忘之作!

加拿大设计师 Stephanie Lin 的大型装置艺术《Taffy》以七座壮观的圆柱塔楼,为炎热的科切拉谷带来一片清凉视觉飨宴。

《Taffy》以七座高度介于 25 至 50 英尺之间的圆柱形塔楼群为主体,每座塔身都覆盖着精心设计的扇形网格,能够产生变幻莫测的云纹效果。塔身的色彩会随着日光强度和角度产生微妙变化,彷佛一组活的色彩光谱,为沙漠景观增添流动感。Stephanie Lin 还特别在装置底部设计了圆形胶合板长椅,不只提供遮阳休憩空间,更创造出社交聚会场所。

这座糖果般的建筑在日落时分尤其动人,当灯光亮起,七座塔楼化身为七支闪烁的光柱,与科切拉的星空相互辉映,成为音乐节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标之一,既展现了 Stephanie Lin 对于建筑、艺术与社交空间的独特诠释,也成功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成为融合了中世纪沙漠现代主义与当代设计美学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法国设计团队 Uchronia 打造出一座令人惊艳的巨型花园装置《Le Grand Bouquet》。这座高达 32 英尺的充气花卉结构,以 19 朵发光织物花朵为主体,不仅呼应了沙漠中短暂绽放的野花之美,更为音乐节注入了一股梦幻的復古未来感。

《Le Grand Bouquet》的设计灵感源自 60、70 年代的平面设计美学,通过现代科技与材料将怀旧风格重新演绎。19 朵主花朵在夜晚发出柔和光芒,周围环绕着六束较小的卫星花束,形成一个充满诗意的光影花园。设计团队特别在装置周围设置了花瓣形状的互动座椅,让观众能在这片人造花海中休憩、社交,甚至举办微型派对。

每当晚风轻拂,发光织物花朵随风摇曳,呈现出令人着迷的动态效果,彷佛一座会呼吸的光之花园。这件作品不仅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点,更成功创造出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展现了设计团队对于公共艺术的独特诠释。

伦敦设计组合 Isabel Gibson 和 Helen Chesner 则为观众打造了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动态装置《Take Flight》。这座由三座 60 英尺高的动态塔楼组成的作品,不仅回应了沙漠的自然风力特色,更将早期航空设计的浪漫想像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

《Take Flight》的每座塔楼都配备了精密的定制涡轮机,能够即时回应当地盛行风向,将无形的风能转化为优雅的机械运动;而设计师更别出心裁地在装置中加入可穿戴涡轮机和互动部件,让观众能够亲身体验风力与机械的完美结合。

每当夜幕降临,这座白天以冥想式体验为主的装置,摇身一变成为灯光与动力交织的视觉盛宴,塔楼上的发光元件随着风力变化而闪烁,彷佛在夜空中跳动的光之舞者,展现了环境系统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更为沙漠夜空增添了一抹充满未来感的诗意色彩。

《The Living Pyramid》是一件结合了纪念性雕塑与环境干预的艺术作品,由开创性的艺术家及行动主义者 Agnes Denes 所创作,将其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土地艺术与她持续探索的金字塔形式结合。以金字塔为核心形式,更配合种植了加州沙漠本地植物,随着季节变化而不断演变,展现自然有机发展与人类文明象征的互动关係。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植物会萌芽、开花,有些将结籽,有些则会枯萎。于她而言,这过程证明了自然的有机发展如何与金字塔这一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互动;而她也认为,金字塔虽源于数学的完美,但也包含着人类的不完美,从而反映出现实的动态本质,例如金字塔的结构具有层级性,亦呼应了 Sunnylands 作为「美国西部戴维营」的地位——一个全球政治与思想领袖聚集以「促进世界和平与促成国际协议」的场所。
通过环保意识与保育,作品不仅仅是可见的层级结构,更成为一种社会构造,培养出一个为其建造、种植和持续维护负责的微型社群。

韩裔艺术家金守子(Kim Sooja)与建筑师 @jaeho.chong 携手打造了一件令人屏息的大型装置艺术《To Breathe – Coachella Valley》,将荒漠空间转化为一片流动的幻境,让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与艺术共同呼吸。

这件 site-specific 装置艺术以大片彩虹幻彩膜包裹建筑外观,在阳光照射下产生迷人的光学效果。金守子巧妙运用了沙漠特有的强烈日照,让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不同面貌:清晨时分,作品散发柔和的珍珠光泽;正午时分,则化身为绚烂的彩虹万花筒;黄昏时刻,又变成温柔的粉紫色调。
而镜子也在金守子探索光的短暂性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呼应了她位于沙漠中、相距近 8,000 英里的另一件作品,两个作品利用支撑人们生命的空气相连,也向美国西海岸光与空间运动的历史起源致敬。而作品也根据中国道教、儒家和佛教的色谱理论,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呈现,并藉由融入东亚女性视角,丰富了这些传统,带来一场既短暂又深刻的体验。

这种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不仅丰富了沙漠的单调景观,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诗意。金守子藉此作品,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係,以及艺术如何转化空间的可能性,亦为 Desert X 2025 带来令人难忘的视觉震撼。

《Unsui (Mirror)》 是两座高达 30 英尺的亮片雕塑,以沙漠的广阔天空为背景,呈现云朵这一常见于 Sanford Biggers 创作中的象征。

多媒体艺术家 Sanford Biggers 擅长透过绘画、雕塑、影像、音乐与表演,打破既有叙事,将美国历史融入全球语境。他擅用文化符号与历史形式的重新演绎,挑战集体神话,重塑传统。其作品根源于个人经验,从洛杉矶的涂鸦艺术到日本生活的影响,展现了跨文化与历史的连结能力。
这次创作中的云,代表着自由、无边界与相互连接,灵感源于佛教与日本语中的「云水」(unsui),象征无拘无束的流动与无常的美。随着阳光和微风,亮片云朵在沙漠光线中闪耀,唤起超越时间的宁静与超然感。

更特别的是,这雕塑坐落于棕榈泉 James O. Jessie Desert Highland Unity Center,是 1960 年代因种族驱逐而建立的历史性黑人社区之地。可见,作品不仅象征变化与延续,将记忆与身份的探索融入视觉与经验的共享语言,更回应了自然现象与文化象征的交织,并在这片充满历史记忆的土地上传递希望与自由的信息。今天,这片社区仍致力于争取赔偿与平等。

墨西哥艺术家 Jose Dávila 以探索物质密度、重力与时间的雕塑创作而闻名。是次,他为 Desert X 2025 创作的作品 《The Act of Being Together》 延展于空间与时间之间,以未经加工的石材构筑出深刻的视觉语言。这些大理石方块取自美墨边境外数百英里的采石场,作为原始自然的象征,被嵌入科切拉山谷的沙漠景观,形成一场关于「原地」与「异地」的对话。

灵感来自 Robert Smithson 的「场域/非场域」二元论,Jose Dávila的作品强调材料在其来源地的缺席与于新环境中的存在。他藉由物理与隐喻的「迁徙」,让这些石块穿越边界,探索可见与不可见的交界,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时空中的遗迹。堆迭的石块看似随意,却蕴含着古文明遗迹的痕迹与未来可能性的展望,启发观众思考人类在无尽时空中的微小定位。

作品如同「倒转的废墟」,象征着旧事物的终结与新事物的开端,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当观众漫步其间,这些大理石方块彷佛成为时空中的标誌,引导人们反思自身在时空框架中的短暂位置,并感受无穷宇宙中的转瞬即逝。

《G.H.O.S.T. Ride》 是跨领域艺术家 Cannupa Hanska Luger 的 Future Ancestral Technologies (FAT) 系列的延续,该系列以科幻叙事构想可持续、以土地为基础的未来,挑战殖民式的资源掠夺模式。

Cannupa Hanska Luger 擅长将视觉叙事与原住民世界观结合,重新定义集体人性的意义。出生于北达科他州 Standing Rock Reservation 的他,身为 Three Affiliated Tribes 成员,将黏土、纺织品、钢铁与数位媒材融入创作,连结祖先智慧与当代物质文化。在 Desert X 中,Cannupa Hanska Luger 重新诠释了他的标誌性作品 ——「再利用古代科技车辆」(RAT Rod),将其转化为一座移动装置,于九週内穿越科切拉山谷,驻足多个地点。

这辆装置车辆以反光乙烯膜伪装,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同景观的镜像与延伸。车体融合工业废料、陶瓷与传统帐篷,并配备水与光的收集系统,展现 Cannupa Hanska Luger 对适应性未来的构想。观众或能遇见车内的「时间旅行者」——来自未来的家庭,他们分享关于未来生存方式的启示。
以 FAT 理念为核心,《G.H.O.S.T. Ride》 将科技视为跨越时空的思想载体,邀请人们重新想像人类与非人类的共存方式。作品促使观者反思土地的永恆意义,并探索沙漠在深远时间中的智慧与启示。Cannupa Hanska Luger 认为:「这项作品逆转了沙漠的生存方式,让我们专注于从中汲取知识。」

瑞士艺术家 Raphael Hefti 的成长背景深受阿尔卑斯山脉地貌影响,对地形压力与景观形成有着深刻理解。后来,他在沙漠发现了截然不同的广阔水平性,这也成为他作品 《Five Things You Can’t Wear on TV》 的灵感来源。该作品以科学视角探索感知与非物质性,运用新技术与工业材料,将其原本功能转化为全新的视觉效果。

Raphael Hefti 使用一种黑色编织聚合物纤维,原先设计用于轻便耐用的消防水带,并在一侧覆以反光涂层。材料被拉紧固定于两个相隔甚远的支点间,形成一道人工地平线。强大的张力使材料在风中振动,宛如轻轻拨动的吉他弦般产生视觉谐波,与周围的沙漠景观形成共鸣。
这种振动效果令人迷惑,模糊了我们对空间、尺度与距离的感知。随着风力、天气与光线的变化,作品的动态表现宛如沙漠地平线的幻影,在热浪中不断消融与重组。这条振动的线条将遥远的距离具象化,让观众感知光与空间的持续表演,并体验气候现象的诗意之美。

《Five Things You Can’t Wear on TV》 将沙漠中深远的地平线现象带到我们眼前,邀请观众重新审视自然中的光影与空间的交互作用。

加拿大艺术家 Kapwani Kiwanga 的雕塑作品坐落于棕榈泉的沙漠中,反思人类建筑在地球上的可见痕迹,特别是在沙漠这片象征庇护、自由与封闭的地方。其结构如亭,带有中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子,但其格状屋顶由交错的三角图案组成,仅投下变幻的阴影,无法真正提供保护。

作品灵感来自「飞雁」拼布图案,这种图案曾在逃亡路线中作为密码,暗示奴隶向北方自由之地的指引。拼布曾挂于窗户与晾衣绳上,帮助逃亡者评估危险或找到安全的庇护。
雕塑的柱子由进口石材与棕榈枝支撑,象征永恆与短暂、坚固与脆弱的对比。这座结构既寄託对更好生活的乌托邦愿景,也揭示了历史中的诸多矛盾。中世纪现代建筑虽象征进步,但其背后的「日落城镇」政策和所有权限制,却未能保障所有人群的安全与平等。
Kapwani Kiwanga 的作品成为追寻自由旅程中的休憩点,启发观众反思历史中不断的迁徙与变迁——从拓荒者的「天命」到奴隶寻求北方自由的不同承诺。这座雕塑提醒我们,历史的痕迹总伴随着希望与遗憾交织的故事。

纽约艺术家 Sarah Meyohas 结合类比与数位技术,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装置艺术,探索科学、技术与视觉感知的美学潜力。在 《Truth Arrives in Slanted Beams》 中,她以光的折射与反射为核心,呈现「光学焦散」的奇妙图案,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游泳池底部的自然光影中。

Sarah Meyohas 利用创新光影技术,让观众操作阳光投射在沙漠中的丝带状结构上,形成精确的反射与阴影。每片镜面由电脑算法设计,创造独特的光影图案,拼出诗句「truth arrives in slanted beams」(真理以斜射光降临)。作品致敬古老的日晷技术和20世纪地景艺术,将自然与科技相结合;再精确绘製了当地的日照轨迹,让镜面与投影曲面互动,随着时间展现动态光影。

观众可调整镜面以强化投影,期间会产生波浪、条纹或海市蜃楼等视觉幻象,唤起对沙漠水源的渴望。装置不仅是视觉表演,也引发对自然和真理的思考。

建筑师兼艺术家 Ronald Rael 根植于科罗拉多 San Luis 山谷的历史与文化,致力于復兴传统木材、石材、泥土与纺织等工艺,并结合现代技术重塑其永续潜力。Ronald Rael 的作品 《Adobe Oasis》 以近万年的泥土建筑历史为基础,呼应对抗气候危机的建筑需求,展现土胚材料在低成本、能效高、防火及无毒性上的优势。

该装置运用独特的 3D 打印技术,由机器人程序将泥土塑造成波纹状结构,模仿科切拉山谷棕榈树的纹理,致敬沙漠中存续千年的棕榈绿洲。这些泥质通道框住远处的地平线与天空,将观众带入自然与孤寂交织的景致,象征地质时间的循环与连续。
与西部拓荒与 20 世纪房地产开发的建筑遗迹形成对比,《Adobe Oasis》 提供了一种永续建筑的可能性。 Ronald Rael 的研究与创作相辅相成,每座 3D 打印的 adobe 结构都为下一步创新奠定基础。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也是一项研究计画,展示泥土建筑在现代技术加持下的未来潜能,为气候危机下的永续居住提供希望与启发。

Alison Saar 的 《Soul Service Station》 结合精神传统、神话与非洲散居历史,透过回收材料展现更新与治癒的力量。她以锡製天花板瓦片、风化木材、玻璃瓶与铸铁锅等废弃物为素材,赋予它们新生命,保存其中隐含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特别是与黑人女性身份相关的故事。

她的灵感源自美国西部的加油站,于是,Alison Saar 将这座站点转化为灵魂的加油站,为旅人提供精神的充电与治癒。内部陈列Alison Saar 手工製作的雕塑与信仰物品,并融入科切拉山谷学生创作的锡箔浮雕徽章,表达对治癒与希望的祈愿。这些社区元素与回收材料製成的家具共同打造出一座精神绿洲。

站内中心矗立一尊真人大小的手工雕刻女性雕像,象征守护与治癒的力量。此外,一座改造的加油泵播放洛杉矶诗人 Harryette Mullen 的诗作,进一步丰富体验。她用一座结合个人与集体梦想的庇护所,邀请旅人停下脚步,从过去的声音与历史中汲取力量,治癒心灵,继续前行。

艺术家 Muhannad Shono 擅长运用日常材料如塑胶管、绳线与沙土,创造大型装置,探索身份、记忆与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在 《What Remains》 中,他结合阿拉伯半岛的传统与现代形式,探讨土地与身份的流动性,呈现一片不断被自然之力重塑的无固定身份的土地。

装置利用长布条与当地沙土,随风摆动,模仿沙丘的变化。布条依风向排列,贴地振动,随风势变化而纠结成混乱的形态,干扰沙丘的自然运动。Muhannad Shono 将风从挑战转化为创作的伙伴,让大地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记忆载体,既柔软又暂时,却蕴含深刻意义。
Muhannad Shono 将作品形容为「震颤中的状态」,介于重力与风的拉扯之间,象征不稳定但充满生命力的土地记忆。装置唤起对无法被固定的家的反思,展现一个拒绝静止的叙事与空间。这片不断变化的沙丘,成为对流动身份与文化传承的深刻隐喻,挑战观众传统的地景与归属感认知。

Desert X 2025日期:2025 年 3 月 8 日 – 5 月 11 日地址:Coachella Valley, CA|California, US

Source  @coachella @lance.gerber @studiokimsooja @designboom @_desertx(Desert X 2025 installation view of Kapwani Kiwanga, Plotting Rest, photo by Lance Gerber, © 2025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Courtesy Desert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