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M+ / Design Trust 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 Oliver Elser 刊登在 M+ 的《探寻香港粗野主义建筑》一文,当中就提到目前全球有 2,038 座建筑物的记载资料,而其中的 209 座被列入「红色名单」,意思是建筑物将临近被拆卸或改建的危机。而上图的英国伯明翰公共图书馆(Birmingham Central Library, 1969–1973),由 John Madin 设计,凭藉其荒凉的混凝土外墙、分明的几何设计、倒置的宝塔式外形和宏大的规模,曾被视为英国粗野主义建筑的代表及建筑学界的青睐,更在当时是被视为社会进步主义的象征,可惜最后也难逃被清拆的命运。
香港的粗犷主义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在香港的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香港中文大学胡忠多媒体图书馆、中大众志堂学生活动中心、王泽生先生的香港舂坎角道住宅(1966年)、圣士提反书院、荃湾华人永远坟场、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北角堂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设计思潮,也体现了建筑师们对材料和结构的探索。 虽然粗犷主义建筑备受争议,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香港的文化地标之一,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历程。 2023 年,註册建筑师彭展华花了长达三年的研究,试图填补历史的空白,并推出了《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一书,认真记录香港的粗犷建筑,以及重现建筑背后的故事;而摄影师 Kevin Mak 更凭《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胜出 Dezeen Awards 2022,获专业评审团选中为「年度建筑照片」的优胜者。《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更是印刷到第三版,收录更多本地粗犷建筑案例,并加以深度剖析。 而去年,香港品牌望月亦与 Brutalism HK 香港粗犷建筑合作,把多座屹立于香港都市的粗犷建筑物印成主题纸袋。
匈牙利裔犹太建筑师 László Tóth,从大屠杀中倖存后移居美国,期待能在这片自由新天地,以及与受困东欧的妻子团聚。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措手不及 —— 这位曾在布达佩斯享誉盛名的设计天才,却在费城的上流社会中处处碰壁,美国梦瞬间破碎,一切只能从零开始。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László 不仅要面对文化的隔阂,还要在异乡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在困境之中,他决心奋力突围,用时间和才华一点一滴重建那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尊严,书写一段关于重生与坚韧的动人篇章。
故事讲述了一名匈牙利裔的犹太建筑师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 Adrien Brody 亦以巅峰演技,诠释在异国中身份地位与其过去被迫割裂、昔日成就彷遭全然剥夺的难民角色,更凭《粗犷派建筑师》夺得金球影帝。 角色的活灵活现,全因团队对人物刻画极为用心、讲究。为打造 László Tóth 这位虚构建筑师的专业可信度,电影特意借鉴和融入了三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元素和风格:Paul Rudolph、Louis Kahn 和 Marcel Breuer,如电影中的椅子设计尤其明显。在各种细节的堆迭下,营造出角色的形象和专业性,更能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粗犷主义建筑的精髓。 而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在历史与现实交错间,也反映了许多 20 世纪战后欧洲或犹太移民的经历,不仅要面对动盪不安的时局、家人失散和寄人篱下的生活状况,饱受各种歧视和敌对,还要面对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求存,别具独特的时代风情。 虽然电影片中的建筑作品也纯属虚构,但透过各种精緻的细节雕琢和处理,务求令观众能感受到粗犷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是导演 Brady Corbet 花了长达 7 年的小成本、大製作电影,电影长达 215 分钟(即约 3.5 小时),还有中场休息,只为精益求精。透过 László Tóth 的故事及其设计的粗犷主义风格建筑、「前卫思维」的文化中心,从构思到完工,也是把主角的身、心状态画上了等号,描绘成为内心创伤的意象之一。 而导演 Corbet 也想探讨的,大概是当理想和现实的挣扎,而建筑、金钱也成为了权力的象征,那 László Tóth 的作品还纯粹吗?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又该怎么衡量呢?或者看过电影之后,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